柳州市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共享平台
柳州市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共享平台
当前位置: 地方史志 > 从桂中商埠到工业名城:柳州工业发展史话
  • 柳州

    从桂中商埠到工业名城:柳州工业发展史话

    作  者:柳州工业博物馆
    出版时间:2013年1月
    出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提供机构:柳州市图书馆
    页  数:398
    阅读次数:22
第一章概述1
第一节世界三次工业革命的简要回顾2
第二节世界各国具有代表性的工业化模式4
一英美模式4
二德日模式4
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模式5
四中国工业化的模式6
第三节新中国建立后,对外引进,促进现代工业的发展6
一“156”重点工程6
二“43方案”7
三“78计划”7
第四节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有力地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9
一创办经济特区9
二开放沿海港口城市9
三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9
四开放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10
第二章从桂中商埠到广西工业重镇13
第一节水陆交通枢纽和繁华的古代桂中商埠15
第二节柳州传统手工业的发展18
第三节柳州近代工业的兴起23
第四节广西“工业的心脏”29
第五节初步形成公路、铁路交通枢纽43
第六节战争重创及工业的衰落55
第七节简要结论59
第三章建设祖国南方新兴的工业城市61
第一节国民经济的恢复及工业的初步发展63
一柳州形成早期的工业群体64
二国民经济迅速恢复,人民生活改善67
第二节统筹兼顾,创建新的工业基地68
一“一五”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改善经济布局(1952-1957年)68
二柳州的工业群体为柳州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71
三柳州市城市发展的性质:西南铁路交通枢纽和新兴的工业城市77
四柳州成为区域性交通枢纽,为工业加快发展提供了条件79
第三节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重化工业的建设84
一广西工业化迈出坚实的步伐86
二“二五”时期:柳州建立冶金、机械和化学工业,构成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1958——1962年)87
三柳州建设的十大工业项目,构建重工业城市的基本骨架89
四编制和实行《柳州市工业调整规划》(1963——1965年)102
五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形成主要工业行业104
第四节十年“文革”和重化工业的发展114
一“三五”时期:动乱中艰难的跋涉,工业发展受阻(1966——1970年)114
二“四五”时期:排除各种干扰,恢复生产秩序(1971——1975年)115
三柳州生产的军工产品130
四自力更生造设备132
五建成名副其实的交通枢纽城市,支撑新兴工业城市建设134
第五节简要结论138
一工业发展的特点138
二深刻的经济原因和社会背景139
三显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139
第四章欣欣向荣的工业强市141
第一节伟大的历史转折和实行“调整、改革,整顿145
一柳州工业进入“重化工业化”发展的产业扩张阶段145
二发挥重化工业优势,加快轻工业发展150
三“五五”时期:恢复中的求成过急,调整中的整顿提高(1976——1980年)150
四进一步建设工业、铁路交通枢纽城市155
第二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工业发展156
一“六五”时期:调整改革提高,重工业挖潜,轻工业发展(1981——1985年)157
二汽车工业的逐步发展159
三工商联营,产销量两旺164
四调整产品结构,大力生产市场适销的纺织轻工产品171
五抓好经济改革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柳州跃居全国主要工业城市的行列171
六工业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城市经济效益提高175
七联合出效益176
八发展工贸结合型工业出口生产基地185
九实行多劳多得的富民政策188
十开辟柳州日用工业品市场,拉动柳州工业生产192
十一“七五”时期:全面改革,科技兴企(1986——1990年)194
十二深化企业改革,引进先进技术198
十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柳州视察和指导工作 (1982——1988年)208
第三节深化改革治理整顿,工业经济改革改造改制212
一把经济建设的立足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214
二“八五”时期:小平南巡推动改革,工业快速健康发展(1991——1995年)214
三提出和实施科技兴市发展战略219
四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柳州视察和指导工作(1991——1995年)227
五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与三年扭亏脱困232
六优化资本结构,调整国有经济布局233
七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241
八“九五”时期:深化改革开放,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提升(1996——2000年)246
九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柳州视察和指导工作(1996——1998年)246
第四节新世纪建设工业名城248
一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248
二“工业立柳、强市富民”的总体发展思路254
三“十五”时期: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产业优化升级(2001—2005年)255
四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261
五实施“再造一个工业柳州”发展战略263
六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柳州视察和指导工作(2003—2005年)273
七柳州工业进入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新阶段274
八“十一五”时期: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做大做强柳州工业(2006——2010年)274
九建设广西率先实现工业化的示范城市286
十推进“三个同步”,打造宜居创业城市296
十一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柳州视察(2006——2010年)299
第五节“二次创业”,“升级转型”300
一国有经济快速发展,民营经济注入新活力301
二建设现代化的区域中心大城市302
三全市工业园区迅速发展,成为柳州工业加快发展的新一极304
四增强工业实力,完善社会保障系统305
五国有改制企业的危旧房改造306
六“三年四千亿、工业再翻番”,建设“工业名城”306
七打造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和中国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308
八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314
九柳州工业三大支柱产业——汽车、钢铁、工程机械的升级发展314
十柳州工业迈上新台阶328
十一进一步建设完善立体交通枢纽城市334
第五章改革开放,加速工业化,实现富民强柳343
第一节以农村改革和企业改革为突破口拉开了柳州市场化改革开放的序幕345
一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345
二国营企统收统支的分配模式的初步改革346
三工资分配制度的初步改革347
四投资分配制度的初步改革347
五所有制的初步改革347
第二节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环节,塑造市场经济的主体348
一推行国营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促进企业转变经营机制348
二以企业科技进步为重点,改革科技体制349
三优化资本结构,“抓大放小”,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349
四大力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混合经济和股份制经济350
五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使之从国民经济的补充逐渐成长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350
第三节建立生产要素市场,构建市场经济体制框架351
一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奠定要素市场基础351
二创造良好的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市场环境,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互动体系352
三调放控相结合,坚持渐进式的价格改革352
四改革土地配置方式,建立和发展土地市场352
五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改革财政体制354
六改革地方金融体制,发挥金融杠杆对地方经济的调控作用354
七改革投融资体制,建立市场化的投融资平台354
第四节改革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社会保障355
一推进工资制度改革,逐步规范各类工资标准356
二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城乡就业规模不断扩大356
三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成效显著356
四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职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357
五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镇低保实现应保尽保357
六深化住房制度改革,促进城镇居民家庭住房条件改善和居住水平提高357
七义务教育制度改革继续推进357
第五节改革涉外经济体制,努力建设外向型经济358
一改革外贸体制,打开柳州直接对外开放的窗口358
二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358
第六节改革行政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359
一撤销工业行业管理局,初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359
二深化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行政问责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等四项制度359
三设立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开发区,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体制新路360
四不断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市场体制下城市管理新方法360
第七节柳州市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与启示361
一不断创新改革理念,结合柳州实际,以创新推动改革实践361
二紧扣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密切结合起来361
三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始终维护人民群众利益362
四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实行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的有机结合362
五试点先行,在不断推动改革突破的同时确保社会稳定362
六科学吸收和利用世界资源条件和先进文明成果,把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有机结合起来362
七边改革边规范,通过立章建制,推进改革措施的制度化建设363
附录一穿越时空隧道,觅寻龙城春秋364
附录二柳州市工业主要情况变化表374
参考文献395
后记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