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平台
|
资源介绍
|
功能说明
|
版权声明
平台首页
柳州市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共享平台
地方文献
地方报纸
视频公开课
政务公开信息
网络资源典藏
特色资源库
搜索
当前位置:
地方史志
>
柳州市志(第一卷)
柳州
柳州市志(第一卷)
作 者:柳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编
出版时间:1998年8月
出版单位:广西人民出版社
提供机构:柳州市图书馆
页 数:728
阅读次数:569
开始阅读
目录
总述
1
建置区划志
17
概述
19
第一章建置
20
第一节位置
20
第二节沿革
20
第三节境域
23
第二章区划
35
第一节明清时期
35
第二节中华民国时期县城、郊区区划
39
第三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柳州市城区、郊区区划
40
第三章区 县 乡(镇)概况
71
第一节城区
71
第二节郊区
74
第三节辖县
75
第四节部分乡镇
80
自然环境志
83
概述
85
第一章地质
87
第一节地层
87
第二节地质构造
92
第三节工程地质
94
第二章地貌
98
第一节地貌类型
98
第二节山丘 溶洞
101
第三章气候
105
第一节气温
106
第二节降水
107
第三节湿度 蒸发
108
第四节日照 太阳辐射
109
第五节气压与风
110
第六节云和雾
112
第四章水文
113
第一节地表水
113
第二节地下水
119
第五章土壤
128
第一节土壤分类
128
第二节土壤特性及分布
130
第六章植被
134
第一节岩溶山地植被
134
第二节丘陵植被
136
第七章自然资源
140
第一节土地资源
140
第二节水资源
143
第三节矿产资源
145
第四节动物资源
150
第五节植物资源
153
第八章自然灾害
156
第一节水灾
156
第二节旱灾
166
第三节低温灾害
170
第四节风灾
172
第五节雹灾
173
第六节雷暴
174
第七节病虫害
175
第八节地震
180
第九节岩崩 地陷 地裂
181
人口志
183
概述
185
第一章人口数量
187
第一节西晋至清代人口
187
第二节民国时期人口
187
第三节解放后人口
188
第二章人口变动
191
第一节自然变动
191
第二节迁移变动
195
第三章人口分布
199
第一节区域分布
199
第二节人口密度
200
第三节城乡分布
201
第四章人口构成
203
第一节性别构成
203
第二节年龄构成
207
第三节行业、职业构成
212
第四节民族构成
217
第五节婚姻 家庭 生育
221
第五章人口素质
226
第一节思想道德素质
226
第二节身体素质
228
第三节文化素质
235
第六章计划生育
237
第一节机构
237
第二节宣传教育
238
第三节生育政策
240
第四节晚婚晚育
243
第五节节制生育
244
第六节管理
246
第七章人口普查
249
第一节第一、二次人口普查
249
第二节第三次人口普查
251
第三节第四次人口普查
254
土地管理志
259
概述
261
第一章土地资源
263
第一节城区土地资源
263
第二节郊区土地资源
264
第三节土地利用现状
264
第四节人均土地资源
268
第二章土地所有制
272
第一节明清时期土地所有制
272
第二节民国时期土地所有制
273
第三节解放后土地所有制
278
第三章土地开发
280
第一节工业用地开发
280
第二节高新技术产业区土地开发
281
第三节生活居住区土地开发
282
第四节农林土地开发
282
第四章建设用地管理
286
第一节土地规划
286
第二节土地征用
290
第三节征地审批权限
291
第四节征(拨)用地程序
292
第五节征地与拆迁补偿
292
第六节用地制度改革
293
第五章地籍管理
295
第一节土地测量
295
第二节登记发证
296
第三节分等定级与地价
299
第四节土地资源调查
305
第五节土地税费
308
第六章土地监察与纠纷调解
312
第一节土地监察
312
第二节土地纠纷调解处理
314
第七章管理机构
317
第一节行政机构
317
第二节事业机构
318
第三节其它机构
319
城市规划志
325
概述
327
第一章总体规划
329
第一节城市性质
329
第二节城市规模
330
第三节城市布局
333
第四节郊区村镇规划
339
第二章专业规划
341
第一节交通
341
第二节给水 排水
345
第三节能源 通讯
346
第四节城市防灾
350
第五节环境保护
351
第六节环境卫生
352
第三章详细规划
353
第一节居住小区
353
第二节开发区
358
第三节旧城改造
364
第四节名胜古迹保护规划
366
第五节园林绿地
369
第四章规划建设管理
371
第一节建设用地管理
371
第二节建设工程管理
372
第三节市政工程管理
377
第四节石山河流管理
379
第五章城市测绘
380
第一节控制测量
380
第二节地形测绘
382
第三节工程地质勘察
383
第四节工程测量
384
第六章机构
386
第一节管理机构
386
第二节其它机构
387
市政公用事业志
389
概述
391
第一章道路建设
392
第一节主干道
392
第二节次干道
400
第三节支道
404
第四节小街
406
第二章桥梁建设
411
第一节跨江桥
411
第二节跨路桥
417
第三节跨溪桥
419
第四节地下通道
419
第三章排水 防洪
421
第一节排水
421
第二节防洪措施
425
第三节河堤建设
425
第四章路灯
427
第一节光源
427
第二节灯型
427
第三节路灯控制
428
第四节分布与灯数
429
第五章城市公共交通
430
第一节车辆
430
第二节线路布局
433
第三节营运
437
第四节场、厂建设
439
第五节车辆装修与技改
440
第六章城市供水
444
第一节水源
444
第二节水厂
444
第三节供水管网
449
第四节水质
451
第五节供水经营
454
第七章燃气
457
第一节液化石油气
457
第二节焦炉煤气
460
第八章环境卫生
463
第一节清扫
463
第二节垃圾
468
第三节粪便
469
第四节设施
471
第九章管理
476
第一节市政管理与维护
476
第二节公共交通管理
478
第三节城市供水管理
480
第四节燃气安全管理
480
第五节环卫管理
481
第十章机构
484
第一节行政机构
484
第二节事业机构
484
第三节企业机构
485
房产管理志
487
概述
489
第一章房产管理
490
第一节公房管理
490
第二节私房管理
492
第三节普查换证
493
第四节拆迁安置
498
第五节私房改造
502
第六节落实私房政策
504
第七节住房制度改革
507
第二章房屋经营与维修管理
509
第一节租赁
509
第二节交易
515
第三节维修
519
第三章房屋建设与灾损
522
第一节房屋建设
522
第二节灾害损毁
524
第四章机构
527
第一节行政机构
527
第二节事业机构
528
建筑业志
529
概述
531
第一章建筑工程
533
第一节古代建筑
533
第二节近代建筑
540
第三节当代建筑
545
第二章施工技术
566
第一节土石方施工
566
第二节基础施工
566
第三节主体结构
568
第四节楼面工程
571
第五节屋盖工程
572
第六节装修工程
573
第七节吊装
574
第八节工业炉窑
575
第九节爆破技术
576
第三章建筑市场管理
578
第一节招标 投标
578
第二节质量监督
579
第三节定额管理
580
第四节治理整顿
581
第四章施工队伍
582
第一节鲁班会 营造厂
582
第二节广西地产公司
583
第三节专业建筑队伍
583
第四节设计单位选介
586
第五节施工企业选介
589
第五章机构
596
第一节行政机构
596
第二节事业机构
597
第三节企业及其它机构
598
园林绿化志
601
概述
603
第一章风景园林
604
第一节公园
604
第二节广场 小游园
623
第二章城市绿化
625
第一节公共绿地
625
第二节街道绿化
625
第三节专用绿地
627
第四节生产绿地
629
第五节防护绿地
632
第六节风景名胜区绿地
633
第七节全民义务植树
633
第三章园林植物
635
第一节园林植物种类
635
第二节市树市花
636
第三节古树名木
636
第四节园林植物病虫害及防治
640
第四章园林工程建设
641
第一节园林工程规划设计
641
第二节园林工程施工
641
第五章石玩、盆景与展览
643
第一节石玩
643
第二节盆景
644
第三节展览
644
第六章管理 科研
646
第一节管理
646
第二节科研
649
第七章机构
651
第一节行政机构
651
第二节其它机构
652
旅游志
655
概述
657
第一章旅游资源
658
第一节旅游景点
658
第二节民族风情
663
第三节资源开发与保护
665
第二章旅游设施
668
第一节宾馆 饭店
668
第二节其它设施
669
第三章旅游服务
671
第一节旅游者
671
第二节旅行社
673
第三节导游、综合、宾馆、餐饮服务
674
第四节游览线路
675
第四章管理与效益
677
第一节机构
677
第二节行业管理
677
第三节企业内部管理
679
第四节经济效益
680
环境保护志
683
概述
685
第一章环境监测
686
第一节监测网
686
第二节监测实施
686
第二章环境质量
690
第一节水环境
690
第二节大气环境
693
第三节城市声学环境
695
第三章酸雨
699
第一节酸雨危害
699
第二节降水酸度监测
699
第三节酸雨研究
700
第四节酸雨综合治理
702
第四章环境科学研究
703
第一节环境调查
703
第二节专题研究
706
第三节治理、监测研究
707
第五章环境管理和治理
709
第一节水源治理
711
第二节消烟除尘
711
第三节噪声治理
712
第四节重点污染源治理
713
第五节环境管理
715
第六节宣传 教育
719
第六章机构
721
第一节行政机构
721
第二节事业机构
721
本卷编纂后记
723
柳州市地方志编纂机构和人员
724
《柳州市志》第一卷编、审单位和人员
727
展开
收起
关闭